查看原文
其他

回顾 | 中国历史研究的网络透视


中国历史研究的网络透视


2019年9月23-24日,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工作坊第五十二期工作坊“中国历史研究的网络透视”在复旦大学智库楼召开。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办,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中心访问学者卢娴立(Henrike Rudolph)博士召集。


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金光耀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工作坊针对近年采用社会学网络分析工具和方法研究历史的项目迅速增长的现象,旨在探讨包括社会政治史、考古学和文学研究等领域的中国历史网络的学术状况,会议分为“社会网络”和“文本网络”两大部分共十余场专题展开讨论,来自国内外学术机构的10余位学者受邀参会。


来自美国巴克内尔大学的陈松教授首先就《地方官学写作:宋代官学碑文的文本与网络分析》这一题目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采用网络研究和文献数据聚类分析的方法,陈松教授分析了从宋代留存了下来的近800篇记录官学修葺、扩建、改造、翻修的地方官学学记的文献。试图辨析出宋代学记的核心作者、核心主题以及学记书写在宋代的大致变化趋势。通过对学记进行词频统计分析,他归纳出宋代不同时期学记主要的三个主题为:记录孔庙的祭祀活动,有关道德、风俗、教化等朝廷政治的问题,以及逐渐兴盛的宋明理学他论证了学记书写逐渐成为了加强和维护国家智力集团的领导地位的工具,学记的主题也随着官学建筑及功能的拓展而变得具有多样性。


复旦大学田丰教授《社会主义转型中的关系与就业流动》为题,以芜湖卷烟厂工人加入公会的申请书为研究材料,研究20世纪50年代早期关系在就业中所扮演角色的变化。传统观点认为关系在社会主义系统中被广泛运用。从芜湖卷烟厂工人对自己如何进入卷烟厂工作的自述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关系,尤其是亲缘关系确实在就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当工作分配体制在50年代初期建立起来后,关系的作用就被大大削弱了。这种工作分配体制对女性工作者、青年工作者以及缺乏关系的工作者来说是极有利的。


德国艾朗根-纽伦堡大学Marc Matten教授做了题为《冷战时期全球科学网络》的报告。该数据库项目聚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里中国核物理学家对跨国知识网络的维护和延续。1949年以前,许多中国科学家曾在欧美国家留学,虽然科学发展的管控及封闭程度越来越高,但中国的科学家们并没有切断与前同事们的联系。Matten教授的项目旨在通过对当时的科学论文翻译进行历史网络分析,从而了解冷战时期的全球科学网络。


南京大学历史系梁晨教授,以《1913-1949年上海大学生的社会地理出身》为题,对8所高校的35000名大学生的社会经济、地理和高中出身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尽管上海享有开放的机会之城的美誉,但将学生按大学、专业、性别、父母职业、社区、原籍地、高中以及一些情况下用宗教和担保人来比较,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却受到了高度的限制。这项研究使得我们对民国时期,尤其是上海地区的高等教育与受教育群体有更细致的了解,以供未来与其他城市和中国历史的其他时期进行比较。



香港科技大学Franziska Barbara Keller教授,以《利用职业路径和网络度量揭示社会阶层》为题,构建了一个职位网络,并将最合适的排名算法“社会排名算法”应用于1978年至2006年间中国高级官僚的职业生涯变动、海尔塞拉西皇帝时期埃塞俄比亚官员的任命以及清朝高级官员的任命。此项研究为更详细的研究个别官员的职业道路、时间推移下各国家部门与省份的重要程度变化提供工具。


英国杜伦大学Donald Sturgeon,以《中国早期文学中的文本再利用网络》为题,运用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早期汉语语料库中的文本重用模式,以及这些模式与文本中作者归属难题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中国古代最早的作品到汉末之前的作品进行的详尽的研究,使用有关文本重用的个别实例的详尽数据,证实了网络可视化和分析在识别探索文本重用模式方面的实用性,这有助于揭示这些早期材料的文本历史。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实验中心主任许超,以《<左传>的历史社会网络》为题,首次在收集《左传》人物、事件资料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人物关系为基础的历史社会网络,探讨《左传》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及其关键人物。通过使用网络分析工具pajek,对历史网络有了一些有趣的发现,包括孔子的网络简介。孔子在《左传》中的出现并不频繁,但有着非常特殊的网络数据,这与他在这一历史时期的经历相吻合。


卢娴立博士《传记节点与“人生价值”: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活动家群体传记中的网络关系初探》为题,讨论了清末民初几代妇女被政治化,投身妇女解放、抗日战争、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革命运动和国家重建的历史脉络,但传统性别角色对妇女活动的限制,往往迫使她们借助个人网络来获取政治影响力——即集体传记的形式。她从中提出了一个研究这些集体传记的网络方法,并讨论了妇女的生命历程是如何与掌握革命和解放的叙事联系起来的。本文从37幅传记小品中提炼出常见的传记结构和参考点,追溯这些“传记节点”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并进一步讨论将集体传记作为网络进行分析的发展潜力和方法限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赵薇《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叙事网络与人物功能》为题,从信息传递和文学社会学的角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方法,对中国现代小说家李劼人的三部曲进行研究。赵薇对这些文本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网络进行了适用性分析、数据收集、中心性计算、可视化和统计解释,进而对关键角色的叙事功能进行深入探讨。另外,本文还讨论了加权网络中的中心性算法,这可能是在情节分析中发现“中心人物”及其叙事含义的有效工具。赵薇运用SNA方法,试图回溯李劼人对1911年前后由立宪派领导的路权运动所引发的共和革命的复杂态度。



工作坊为国内外数位研究学者提供了一个使用跨学科方法探讨数据汇编过程、技术和语言困难以及跨研究项目数据互操作性和可重用性的宝贵平台。
文字编辑:陈宇彤,叶骅影
微信编辑:龙楚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